保險業邁向數位轉型 趙惠仙送員工回母系充電

身為臺大經濟系B77級校友,還沒畢業就踏入錠嵂保險經紀人公司的趙惠仙,到目前為止未曾換過工作,現任總經理的她,即便已經完成臺大EMBA課程,近兩年總是想著要重回臺大經濟系充電,然而業務繁重,讓她不得不先推薦兩至三位同事先到臺大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EMEA)試試水溫,期待為公司的數位轉型之路,注入一股活水。

「人的產業」數位轉型臺大經研所成首選

趙惠仙認為,EMBA訓練的是高階管理人才,課程首重管理框架,然而一個公司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並不多,而自己畢業的經濟系,向來擅長蒐集資料、分析並建立模型,然後給予決策建議,正巧是錠嵂當下面對數位轉型最需要的知識,因此她推薦公司內部業務銷售及產品設計端的資深同事鼓起勇氣到臺大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EMEA)遞出申請函。

「這五年十年臺大經濟系對數據資料的處理在學術界還蠻負盛名的,也許它能夠解決我的問題。」趙惠仙指出,保險業相較於其他金融產業較為傳統也較為古典,正因為過去的經營模式太過成功,而讓這個「人的產業」難以被科技及網路取代,雖然面臨金融科技浪潮仍能屹立不搖;但正因為如此,趙惠仙更期待能順勢藉由經研所的淘金之旅,幫助公司完成數位轉型,一旦未來能預測人的購買及組織行為,就能幫助公司提高銷售績效。

趙惠仙分享,自己從臺大經濟系畢業,深知經濟系的強項就是建構從數據蒐集、建立模型及量化統計分析等完整的研究分析方法,企業也相當需要這些輔助工具來協助管理者進行決策,包括:決定該推出哪些商品類型、協助員工解決工作上面臨的難題等,「不然又會變成存乎一心,都是靠看不到摸不到的manager或是我的經驗值判斷。」

趙惠仙坦言,就連自己從經濟系畢業,都覺得要重回學校念EMEA太過「硬核」,一談到建模、量化及統計「很多人看到這個就閃得遠遠的,現在覺得反而要擁抱他。」剛好EMEA取消了筆試的規定,為企業及員工打開了大門,期待此次的EMEA之旅能順利採下同事的「腦礦」,變成簡單的模型判讀數據及訊號,幫助所有人理解數據,創造更好的績效。

照片

重回校園搭橋期待經濟系被看見

如同吳聰敏教授接受電視專訪談「台灣經濟400年」時提到的經濟成長三要素:政府政策、人民需求及時間的演進;趙惠仙認為,在保險業發展的需求上同樣需要這些要素,希望結合經濟理論及實務的系統化行銷系統,能讓保險商品的行銷更具現代化並兼備社會意義。

就EMEA提供的課程來看,面向之廣涵蓋所得就業理論、經濟實證與預測、價格分析、專題討論,還有學生必修的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數量統計方法、及金融投資到創意產業經濟學,趙惠仙相信,帶著明確使命的同事加入EMEA,透過這些課程的訓練,員工的充電及學習對公司將帶來正面效益。

「我覺得所有的工作者到一定的階段,當他想要突破、想要學習、想要補充的時候,比起自學,比較快的方式是跟著會的人學,所以回學校我覺得是非常好的選擇。」趙惠仙想起自己當初就讀臺大EMBA時,花費不少自己的時間跟資源,未來只要員工願意重新充電學習,無論是上課的時間或是經費,公司都會給予實質的補助。

不過,從就讀EMEA到順利畢業恐怕也得花上兩三年時間,企業的經營決策是否經得起這樣的時間及人力成本呢?趙惠仙強調,回到學校念書不一定要學到通透,而是在過程中找到資源及辨識資源,學校是個寶藏,無論是教授或同學,只要遇上「Talenter」,對於工作一定有幫助,未來也有可能跟學校進行產學合作或專案合作,「我們用資源來解決問題比較快。」不會只有員工學習完才能解決問題的困境產生。

「如果學校可以的話,十位我都送進去。」趙惠仙毫不猶豫地說,站在企業角度,當然願意持續送員工到學校充電跟學習,員工將成為學校及職場之間的橋樑;站在學校教授的角度,他們需要研究題目及實證數據,而職場就像是修羅場,可以快速提供教授所需的實證數據,雙方因此建立良好的交流模式。經濟系的教授向來相當認真,也冀望學生學有所成且不虛此行,若能連結每一期學員的「Community」,無形間就能擴大學校及系所的影響力,「臺大經濟系值得更高地被看見」是趙惠仙除了企業自我學習的期許外,也是對母系發自內心的冀盼。

選自第 28 期台大經濟系友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