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跨界網路產業與經濟學門 盼搭起業界與學界橋梁

「大家都在談大數據,但現在的狀況是很多公司空有許多數據,卻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來分析,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料,這」就像你擁有一座山,山裡有各種珍奇植物樹木,卻不知道如何觀察、採集、整理、分析、使用,讓它們產生真正的價值?」現任PChome露天拍賣總經理的曾薰儀相信在經濟學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來到了臺大經濟系碩士在職專班。

她所處的網路產業,這幾年正是資料科學應用從萌芽進入風起雲湧的時代,她認為「數據科學語言」將會是網路世代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基本語言能力,而且經濟學是開啟這個能力的鑰匙。「現在數據分析能力可能還算稀有財,再過了幾年,應該就是標配了。」十多年前,母公司網路家庭在臺灣IPO(股票首次公開發行),成為臺灣第一家上市櫃的網路公司,原本負責電商市場行銷與媒體公關工作的她,為了學會使用財會語言與投資法人溝通互動,讓更多資金、資源引入網路業,她進入臺大EMBA會計組就讀,讓自己在原來的行銷公關職能上,再加上財務會計專業技能。

下一個經濟系畢業生的舞台不在華爾街?

時隔十二年,她又再度回到校園。「契機是去年詹先生(詹宏志,臺大經濟系1978年畢業系友)傳了HarvardBusinessReview的一篇文章《科技公司為何偏愛經濟學家》給我,那篇文章主要在分析為何矽谷的科技公司偏好錄用經濟學家。」以前經濟系的學生,尤其是博士,大多都是去華爾街投資銀行從事財務分析工作,但這幾年的趨勢是矽谷的公司在跟華爾街搶人才,曾薰儀指出原因,「金融業要分析財務數據,但財務數據都是落後指標,財務報表通常都是落後一季,GDP則是落後一年,可是網路產業不同,網路數據的特性就是即時,而且所有動作都有軌跡紀錄。」網路提供非常自然、即時且大量的數據蒐集環境,而經濟學研究過去做很多實證或是模型推導都需要數據,網路服務恰好每天都在蒐集大量數據及行為,矽谷取代華爾街成為經濟學家的新熱區也就不難理解了。

「確實,當網路服務與用戶行為越來越動態複雜,很多服務或規則設計如何做適當的分配和規劃也變得不容易。」她表示,制定平台的規則很像政府制定政策,用戶行為會因為規則而改變。以購物網站為例,你希望用戶用什麼方式結帳、選擇何種取貨方法,都可以設些誘因去引導用戶,這之中有許多行為設計跟成本計算的學問,網路公司一開始發展,這些行為自然產生,但慢慢走向更個人化的時候,就需要優化。當資料庫裡的數據越來越多,就越來越能理解每個人不同的興趣、軌跡,進而優化投放的廣告或用戶行為轉換率,曾薰儀認為這背後的分析計算跟標記,經濟學可以有很大的發揮,正確的數據分析對於決策很有幫助。

「可是要去哪裡找經濟系的學生來工作?我就跟詹先生說,最快的方法是去重新去當學生!念經研所是從產業連結到學界的捷徑,進入在職專班就讀就能從產業跳進學界,然後再把學界的知識帶回業界。」最後,她決定自己跳下來,再度開啟半工半讀的人生。

聯考數學28分勇敢挑戰經研所攜伴報考成班對

這個決定對她來說並不容易,第一個卡關的就是數學,「當年大學聯考數學滿分是120,我只考28分,低標以下,沒錯,就是從後面數過來的1/4啦!」找了學姊諮詢經濟系的課程內容,學姊有點擔心的問:「妳真的要念嗎?人家說經濟系是數學系,應該是有點困難。」但曾薰儀不是容易放棄的人,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她想的是如何突破。

「我想想就問我老公說,那你要不要一起來考....?」曾薰儀的先生是工科博士,但那時才剛交完臺大EMBA的論文,辦完離校手續,對立刻再念另外一個學位書興趣缺缺,本想用考試那天有三鐵競賽回絕,沒想到正好遇到Covid-19疫情,三鐵賽取消,她打趣的說,不管先生是否答應同行她還是會去考,「但如果我們一起考上的話就會是班對喔!」基於這個很酷的理由,先生最後也決定一起報考,兩人成為在職專班中難得的夫婦檔,入學第一天自我介紹「我老公今天也和我一起來,就是我旁邊這位男同學」讓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一同進修羨煞旁人。曾薰儀也偷偷說,其實有時候上課的時候聽不懂,只好回家再繼續請家教幫忙補強。

開拓產學合作通道旨在發揮經濟學最大效益

加入經研所後,曾薰儀打開了經濟學的眼睛,把所學發揮在工作上,「離開的客人,給什麼樣的誘因能成功挽回?政策如何設計,能產生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都可以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去找到更好的配置或設計。」她指出網路產業的特性就是速度快,可以進行雙軌並進的A/Btest,上線之後,幾分鐘到幾小時就可以知道哪一個效果比較好。網路公司可即刻修改模型參數的環境,對於經濟學研究來說是個絕佳的實驗場域。

但過往老師們作研究的範圍多侷限於政府公部門相關單位,於此同時,她觀察到許多企業在蒐集數據的時候,往往缺乏分析架構,不知道怎麼整理數據、要用什麼樣的工具方法去分析,「大家都說數據人才很難找,臺灣資料科學的系所很稀少,同時跨領域的知識也很重要,產業裡確實是極缺人才。」同時也是臺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成員之一的曾薰儀,非常了解產業界的困難,一方面雖然市場上有很多各形各色的數據分析公司,但大多是只有算法卻沒有數據,同時對實務的瞭解也有不夠深入的問題,因此,曾薰儀藉此機會在學校了解每個老師的研究範疇,進而尋找合作機會跟可以發展的專案,「除了我們公司之外,我也在幫其他同業找,希望能著手建立起數據實驗室,並增加實習機會,連結產業界跟學界,讓資料科學在網路產業開展起來、產生商業價值。」

經過她的努力,目前已經開始有實習計畫在進行,「預計在明年我們跟工研院會有比較正式的實習計畫,且臺大經濟系有開設跨領域的社會研究與資料科學專長學程,學生在Level3時需要直接到產業實習,希望最快明年社科學院的學生可來網路產業實習。」曾薰儀認為經濟系的學生未來出路不只是銀行,她想協助打開這條連結網路界與學界的道路。

「網路服務每天產生巨量數據,經濟學裡有嚴謹的分析推導架構,兩者結合起來可以減少很多的資源浪費並產生更大的效益。」曾薰儀舉例,有個參與研究計畫的臺大經濟系學生提到,他以前在美國Uber參與的專案就發現,有不少司機已經跳脫兼職,把Uber司機當作全職工作,所以會有自己固定上班的時間,Uber就將每個司機標記,比方說你大概是週一到週五,開早上8:00到下午3:00,平時是一般費率,Uber就測試在2:50這個人要下班的時間,若是加10%薪資的話他會不會願意加班?Uber把每個司機對價格的回應進行標記,計算出每個司機的價格彈性,未來當有一個活動出現大量派車需求,Uber就能用最經濟的價格快速雇用適量的人力,曾薰儀笑說,「其實每一個行為,認真去計算,最後都可以算出一個價格。」這個實驗所用的觀念就是最基本的價格彈性與供需法則。

經濟系的三大必修課程—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跟計量經濟學,搭配出分析數據的超強組合。曾薰儀認為經濟學一邊教學生如何去看個體行為,一邊教怎麼用一個宏觀的角度思考,「而這一切都可以被量化。」這一年的學習裡面,曾薰儀多了經濟學這個裝備,就宛若大腦進行了重大版本更新,儘管四十幾歲才開始學微積分很辛苦,但她仍大呼:「很值得!」

——選自第 26 期台大經濟系友會訊